创意乃玉雕之魂——专访新疆玉雕工艺师冯东志

日期:2014-04-26  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郭坤庆 罗立峰  

13074


  冯东志,1977年出生于黑龙江,1998年毕业来到新疆,同年进入白玉城旗下,做了很多的玉雕作品。

  他在这里真正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体会到玉文化的深奥,更明白玉石雕刻这条路的深远,也见证了“玉不琢不成器”的含义了,要求永无止境地更新知识和提高玉雕功底。他心里就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和马学武师傅好好的学习玉雕和玉文化。

  玉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特定意义依旧潜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时代在发展,玉雕也更具现代审美意识,相信龙的民族定会使玉的文化艺术代代相传。

  “以诚待人,以诚待玉”不管什么时候,冯东志都牢牢地记着师父马学武的话。


冯志东 玉雕作品-舞

  创意充满惊喜

  从当前的和田玉消费和收藏市场来看,人们评判一件玉器作品的价值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原料,讲究天然质朴;一种是雕工,讲究技法精湛。第三种,认为材质、雕工俱佳且结合巧妙方为上品。结合自己对和田玉执着的喜好和多年的收藏体会,我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因为他们都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品的创意。

  创意是人们从事创造性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与社会自然、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创意使世界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创意使世界不断出现奇迹。玉雕固不例外,玉雕创意,是在遵从材质特性前提下,发挥人的创造性,运用特定的表现手法展现和田玉自然之美、文化艺术魅力的一种思维活动。创意好的作品构思新颖别致,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引人入胜,使人过目不忘,使人难舍难弃。因而,创意作为一种主观理念和审美情趣的展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处于作品形成的核心地位。

  这些年来,新疆的玉雕人为和田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用玉雕界老前辈易爽庭先生的话来讲,是“玉雕工艺不断创新,玉雕理念初现端倪”。他撰文指出:“以新疆首位玉雕大师马学武为代表,提出了玉雕创作的一些新理念,并大胆进行尝试,推出了一批具有独特创意和艺术风格的玉雕作品。他还将自己多年做玉的心得体会集中反映在他的首部著作《玉道》之中,在新疆开了玉雕人写书之先河。”此外,玉雕大师马进贵先生,使国内濒临失传的“痕都斯坦”金银错工艺得以发掘,“痕都斯坦”金银错工艺品成为新疆玉雕一株奇葩;和合玉器在全国率先开发金镶玉饰品成为珠宝玉器市场一个新亮点;新疆徕远玖德文化公司开发的奥运会特需和田玉雕产品大放异彩、所有这些都使创意和玉雕工艺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大师解读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强调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共其序”。“天生人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也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基本遵循和最高境界。创意人是一个观察者。“观察”,就是人对自然的洞见。同时,创意人也是一个“欣赏者”,欣赏,不仅是我们用眼睛看,而且要用手、用身体将欣赏到的大自然之美体现出来。和田玉作为大自然造就的宝物,如何去欣赏和展现她的自然之美,如何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和田玉的自然之美,进而达到“天生人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其一,要重视丰富玉人的文化底蕴。民国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以,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存根基。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治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创作人作为传承文化的先导,就是应当多读书,多学习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哲学、美学、艺术,以及现代高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借鉴雕塑、书法、建筑、诗歌等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想;学习借鉴同行的创作优长。同时,还应当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多看看自然界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冯志东 玉雕作品-黑青宣德炉

  其二,要摒弃商业诱惑,解除名缰利锁。作为不可再生的和田玉,无疑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玉雕人经过自己的奋斗,成就一番事业,最终成为大师名人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的追逐名利,不能摆脱“匠气”、“名气”、“商气”的束缚,使名利成为羁绊和枷锁,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玉雕艺术作品。与此相反,如果能有效的摒弃功利思想、抵制商业价值诱惑,排除杂念,达到精神的纯净与集中,心无旁骛搞创作,思想就得到了解放,眼界和思路就会变得开阔,灵感就会因丰富的想象力应运而生,反而能早日迈向成功。


冯志东 玉雕作品-飞天

  其三,要加强淬炼玉人德行休养。做玉先做人。做玉人与从事其他门类艺术的人有很大不同。因为玉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她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这个角度讲,玉人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玉人的作品又是他自己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淋漓尽致的映射着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甚至是道德品质休养等等。


冯志东 玉雕作品-鸡骨白领头羊

  其四,要把拓展深化和田玉的自然之美作为创意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自然之美是任何美的本源和基础,因之纯真不虚伪,高贵不低贱,浩荡不短暂,深厚不浅薄,朴实不娇作,因而也是最高的美。新疆玉雕大师陈曙明撰文写到:目前,玉雕艺术创作的思路和方式大只有两种,第一种,是把材质作为创作者表达思想理念、文化内涵的载体,以自我个性“美”为中心,选择与之相适应材质,将作者的个性美玉材质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再体现本质美。人处于主动地位,材质的自然之美也被体现。第二种,是发现和体察材质的自然之美,用个人的主观思想去适应它,人处于从属地位,是顺应自然之美的过程。可谓“因材施艺”、“道法自然”。这二者的创作过程均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观察、体验、欣赏、体现、以及能动地拓展与深化的鲜明特征。二者均已达到“天生人成”、“天人合一”审美警戒为目标和归宿,把艺术创作推向了理想境界。当然,本人更赞赏第二种创作方法和思路,因为他更符合“道法自然”的精神。


冯志东 玉雕作品-旋律

  其五,创意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样性、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差异性越大的事物互补性越强。相异的事物只有互补才能不断发展繁荣。实现学术上的思想大解放,应积极倡导争鸣,多听诤言,让人敢想、敢说、敢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话不说不透,理不言不明,气不争不高。“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胸怀和雅量,提倡具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鲜明特征的“和”的佳境——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提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共生共长”。

  冯东志简介

  1997年8月—2001年,在新疆白玉城 学习玉雕 学徒

  2001年6月—2003年8月,新疆白玉城 带学徒 车间主任

  2003年 10 月—2007年 10月 玉文化研究所 素活(炉瓶) 赵敏助理

  2007年 10 月—2009年 10月 玉文化研究所 设计 副厂长

  2009年 10 月至今 创办东汇钰缘玉雕工作室 玉雕设计加工

  由马学武师傅指导冯东志制作的《青玉香炉》、《描金云纹大壶》、《壶型鼎》《提梁瓶》、《双桃洗子》、《青玉树根罐》、《五福瓶》等作品得到了马学武大师的赞赏。参与制作的白玉《八环炉》在2002年获全国铜奖,参与制作的白玉《九龙罐》在2005年获“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白玉《双龙瓶》荣获2005年玉雕精品奖。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怡情悦性和田玉把玩件(四)——形神俱佳的玉雕人物

下一篇:玉美无暇——新疆玉雕工艺师王立飞:玉雕精中求精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