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美丽的石头

日期:2011-05-13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王敏  

15781

    玉石,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块美丽的石头,然而,在中国人这里,它却有着特殊的不寻常之义。它已渗入这个民族的血液,把一种文明凝结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

   “石之爱者为玉”,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为玉做的解。玉,的确美。 天然美石凝结了天地的精华,渗入了一种润泽的光芒,让霉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 它的美丽,不仅被中国人所认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亦被其所迷惑。

  世界上出产玉石的国家很多,美国、加拿大、俄罗新等都有出产。延续了四千年的玛雅文明,其制玉技术较于中国同时期,无论是造型能力还是制作工艺,都毫不逊色。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达,玉石,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块美丽的石头,其制玉传统髓着玛雅文明的消亡也随之中断。

    然而,在中国人眼里,玉石,不仅仅美丽,还有者特殊的不寻常之义。

    天地人沟通的神器

  在遥远的史前时期,美丽而坚硬的玉石是沟通上天的神器。在那个时候,人们还不能用自己朝思维去解释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他们把主宰的刀量视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而这些美丽、稀有、珍贵,甚至比普通金属工具更为坚硬的天然玉石,被认为是神对大地的恩赐。原始人类认为,在玉石身上,蕴神秘的通灵种性。

  面原始的献祭活动中,人们簇拥在象征着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在他们身上。

  从愚昧的远古时代走出,能力日益增强的人类亦开始从原始的零散部落统治走向统一的国家。在由王统治的国家望,玉石虽不再是古老巫术的象征,却仍散发看神秘的光芒。

  这个时期,王的权威继续在玉石上彰显,并让那些石头承载了最为神圣的含义。

  王琮、玉虎、玉圭等等被作为礼器用于各种礼仪之中,大型玉鼹,更在祭祀中被摆在显要的位置,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玉器本身。

  玉石,这美丽的石头,在商周时期,还被赋予了森严的等级观念,它是君王和贵族身上最显眼的装饰,每件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

  商纣主残暴却爱玉,即使是在兵败自焚之时,仍不忘同时“焚玉四千”。

  春秋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最终仍被秦始皇雕刻成了传国玺,希望能够借助这宝玉的神力,保佑他的江山千秋永固。

  现收藏于故宫交泰殿的清25枚宝玺中,23枚都是玉玺。

  高贵品质的化身

  “温润以则,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清而不岁,行也”。

  中国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非常适时地根据当时人们的贵玉思想,为玉赋予了十一种优秀品德,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用玉的内涵,将其完全笼罩在一种人文主义的光芒下,洋溢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丰富的伦理精神。

  在孔子看来,美丽的玉石,由于上天的恩赐,自然地凝结了与君子美好品德相符合的十一种品德。这些品德,是君子的终身追求和比照、学习的最高境界。

  君子比德于玉,玉器已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王权的代表,还是道德高洁的化身。君子均应佩玉以洁身明志,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之风,亦由此盛行。

  那些身佩玉饰的君子,行动时姿势更为恭谨,即使是连走路的步幅都会有所限制。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净化人的灵魂,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并让整个社会规范在有节奏的声音中走向和谐与有序。人们对于玉器,已由一种盲目的崇拜演变成了理性的崇敬,并使其文化内涵显得愈加丰富和厚重。

  长生与辟邪的灵物

  在中国近万年的玉文化传承中,不仅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遒家文化亦是它的主要载体,虽然,它最终也没有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流。

  汉代人们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是有生命,可以生长,能通灵,可飞升的超自然灵物。人死之后,只要穿止被称为“玉匣”的金缕玉衣,就可以保留住人体中的精气,使灵魂附着在不朽的躯体上,来世便可以得到永生。

  而这种玉能使人不朽的理念,又使人逐渐赋予了玉器驱灾辟邪的功能。刚卯严卯、,翁仲与司南佩,即是汉代人们用于躲避灾难的辟邪玉器三件宝。

  另外,道家学说还认为玉是阳物之精,生服能延年益寿。秦汉时期,上层贵族不仅服用仙丹,还服用玉屑。

  汉武帝时,就在建章寓前造神明台,由铜入手托承露盘,然后由方士取盘中霜水和玉屑让帝服之。

  佛教力量的介入

    文质彬彬的佩玉制度,在礼制兴隆的太平盛世无疑具有教化意义,然而在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乱世,就只能作为一纸故事,留待人们去回味。东汉帝国崩溃以后,传统的礼仪已经变得苍白而没有生命力了。

    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文化迅速涌入,在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中,仍不忘将国人的贵玉传统容纳其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的大乘佛教大多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而是通过以于阗为中心的西域传过来的。玉石,早在传入内地之前,即与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原以后,只不过是又将儒家思想融合之中,对玉的重视更为增强而已。

  唐时《法华经》已将玉列为佛家“七宝”之一,玉制佛像已成为人们追逐的圣物,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在以后的漫长历史时期都是玉石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

  与世俗文化的交融

  随着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入,玉器逐渐褪去了神圣和神秘的光环。到了宋代,玉器已经彻底摆脱了贵族专属品身份,大量流入民间,玉器的制作题材也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宋代流行的持荷童子就是取材于民间,反映的是宋代盛行的中原民俗。

  持荷童子的原型摩喉罗原是佛教的天龙八部神之一,当年曾是一个国王。坠入黑暗地狱六万年后才脱身成胎,六岁出家成佛,后来就逐渐成为妇女在乞子时所供奉的吉祥之物。宋时,七夕时供奉摩喉罗已成为一种习俗。

  当时,人们所供奉的摩喉罗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之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新鲜靓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因此,持荷童子也就成了当时玉器的最佳创作题材之一。

  这以后,玉石就不再神秘、神圣,而成了一种财富的象征,审美的艺术。今天,人们仍然愿意在身上佩戴—牧温润的玉饰,代表着—种美好的祈愿。

    回溯中国近万年的玉文化史,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从不是一块仅仅美丽的石头,它已经渗透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把一种文明凝结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

敬请关注玉界臻品微信号:yujiezhenpin

(本文由 中国和田玉网 www.chinajade.cn 编辑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保留链接。)

上一篇:玉友说玉——肉眼如何识别俄罗斯玉

下一篇:传统玉雕题材的寓意:组合寓意篇

相关文章
网站提示×
网站提示×